用户“舍近求远”,政策开闸放行
类似方平一样,偏爱进口药的部分中国用户,不在少数,理由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进口药,在使用体验上更为友好。
在广告公司担任文案的阿迪就是其一。她患有严重的慢性腰椎病,常年离不开止痛膏药。
之前,她使用过国产膏药,“效果虽好,但气味儿很冲,整个办公室都能闻到”,而且,好贴不好撕,每次都能能扯下不少体毛,痛得她呲牙咧嘴。
而一款日本膏药,解决了她的上述烦恼,“淡淡的薄荷味儿,很适合本仙女,好贴也好撕”。
还有一些进口药品,更加“对症下药”——比如拜耳推出了专治痛经的小蓝片。
在国内,治疗痛经的只有通用型药品——但小蓝片的针对性更强。
“原理是减少子宫肌肉收缩,减缓疼痛,我服药之后,十多分钟就起效了”,某大厂员工阳光已经是其忠粉。小蓝片也是澳洲销量排名第一的止痛药。
此外,一些进口药剂型更为丰富,对症细分场景。
比如,强生旗下的生发品牌Rogaine培健——为泡沫剂型,相比液态药品,可以更精准的点对点用药。
还有一些原研药,尚未引进国内,或者专利保护未到期,国内没有类似疗效的仿制药。
国家药监局的一份统计显示,2001年~2016年,此间,发达国家共批准上市创新药433种,但在中国上市的只有100多种;一些典型新药在我国的上市时间平均比欧美国家晚5年~7年,尽管主管部门在加速审批,但两者的时间差依然明显。
上述种种,都是中国用户“舍近求远”,选用进口药的原因。

在2020年疫情之前,海淘曾是中国用户购买进口药的主要途径。但疫情之后,海外旅游暂停,上述通道逐渐关闭。
也恰在此时,幸福医药接到那通电话的前后,新政陆续落地。
2018年11月,通关物流政策优化,直邮链路新增药品税目,进口药借助直邮模式,进入中国的通路逐渐打开;
2019年12月,北京天竺跨境医药保税试点启动;5个月后,河南郑州开展跨境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可以进入保税仓的药品,相比北京试点,扩充了13类药品。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工作”。
两个月后,国发12号文《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要求“提升药品进口便利度“,“允许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部分药品及医疗器械业务。”
政策层层放开之下,跨境医药电商逐渐走向阳光化、规范化,直邮模式、保税模式双线并行。
洞察到政策大势走向之后,幸福医药不再观望。
2020年初,在经过4个月的筹备之后,幸福医药正式在天猫国际开张,这也是全平台第一家口服化学药的品牌海外旗舰店。
这步棋显然没有走错,接下来的两年,幸福医药天猫店销售额保持了三位数的高增长。
而方平囤药的渠道也转移到此,“我数了数,发现店里有40多款OTC药,丰富度和香港本地有得拼。”
“我们公司的全部OTC药物,几乎都上了天猫国际”,幸福医药确认了这一事实,“因为我们看好这个机会,不想小打小闹”。
其实,在线上购买进口药的,可不止方平等年轻人。
这是洪浩的新发现,他是天猫国际医药保健商策负责人洪浩先生。
比如,平台50岁以上的用户,消费了4%的进口美瞳,而四线城市以下的用户,则贡献了三成美瞳销量。
“这说明,天猫国际的3000万医药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海淘代购群体”,洪浩判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有一二线用户,也有很多来自下沉市场”。
Cindy也有类似发现。以往在香港的门店,购药用户大多来自华南区域,“而在天猫国际上,用户来自全国,可能一半都是新客”。